新华社内罗毕6月8日电 中国和非洲大陆虽然相隔遥远,但海洋拉近了双方距离。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中非蓝色经济合作顺时应势,不断深入,硕果累累。
非洲大陆四面环海,湖河遍布。在非洲各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非洲急需解决人才匮乏、资金不足、渔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而中国在海洋渔业、船舶工业、港口建营等领域在全球处于优势地位。中非蓝色经济合作相得益彰,适逢其时。
这是2023年6月15日在赤道几内亚巴塔市拍摄的巴塔港。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小小银鱼 丰衣足食
午夜时分,一艘木制渔船停在近海,利用几盏诱鱼灯吸引鱼群并撒网。伴随天光渐亮,渔民开始收网,满载而归或稍有收获,渔船都将如期返回港口,将用冰块保鲜的鱼交给岸边的工厂员工。
这是穆罕默德·查米拉的日常。过去37年间,查米拉只做一件事——在肯尼亚夸莱郡希莫尼镇捕捞鳀鱼。在当地人眼中,这种银色小鱼富含多种维生素,颇受欢迎。
早上9点前,一桶桶加冰的鳀鱼被送到附近工厂。工人清洗、加工、晾晒、挑拣后,将合格的小鱼放入冷库保存,等待运往中国加工成美味的小鱼干。
2023年6月22日,工作人员在位于肯尼亚夸莱郡希莫尼镇的水产品初加工厂内准备清洗鳀鱼。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两年前,我与中国公司建立伙伴关系。他们提供捕捞技术和新型渔具,我动员其他渔民一起进深海收获更多鳀鱼。”查米拉对此充满感激,他靠捕鱼养活8个孩子,与中国公司的合作改变了他长期拮据的生活。
在肯尼亚野生水产品2022年获得输华准入后,一家中国公司将肯尼亚的300多公斤野生鳀鱼运抵长沙,参展2023年的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开启了肯尼亚野生水产品出口中国的进程。
阿卜迪·杜拉15岁开始捕鱼,但依靠路边售卖的模式无法带来稳定收入。与中国公司合作后,杜拉的渔获不再担心销路,中国公司照单全收。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近年来,中国与近20个非洲国家开展渔业合作,相关产品年产量约30万吨。据非盟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非洲蓝色经济规模有望增至4050亿美元。
休戚与共 共向深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23年8月于南非举办的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中方提出愿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着手推动渔业、近海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郊的乌干达水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水产专家陈太华正蹲在池塘边查看鱼苗情况,一位当地员工熟练地投喂饲料。乌干达水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是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三期)南南合作项目水产示范基地,这里的渔场排灌系统采用中国技术建设而成。
2022年11月,陈太华等9名中国农业专家抵达乌干达,执行为期三年的农业技术合作任务。当地渔户主要养殖胡子鲇、罗非和镜鲤,由于不了解生物特性,也未打通销售渠道,最初对技术合作积极性不高。
2022年12月21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郊的乌干达水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一名当地员工在池塘边与来自中国的水产专家陈太华交流。新华社发(阿佳拉·纳瓦达摄)
中国专家团队因地制宜,设立面积1215平方米的稻田养鱼示范池,投放胡子鲇670尾,结合池塘养鱼的投喂方式等实用技术,既降低水稻虫害防治成本,又增加水产品收入,逐渐得到当地认可。
截至今年3月,陈太华团队已在乌干达10个地区开展了池塘养殖、稻田养鱼、市场销售等方面培训,共428人参与获益。
位于印度洋西南海域的马达加斯加是世界著名虾场,外汇收入主要依靠鱼类和养殖产品出口。2009年,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通过收购经营不善的马达加斯加渔业公司,进入该国渔业市场,多年保持盈利,用工本地化率超90%。
“我2015年应聘入职,工资很不错,还可以资助父母。工作期间,我得到了公司资助的深造机会,已经取得管理学硕士学位。”中水集团马达加斯加渔业公司会计师安尼萨告诉记者,她不光事业有成,还在工作中结识了同公司的海员丈夫,组建家庭。
马达加斯加渔业和蓝色经济部长波贝尔·马哈坦泰表示,蓝色经济是推动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欢迎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合作伙伴携手推动本国渔业发展。
百川归海 聚于一湾
在渔业与水产养殖方面的技术交流合作不断加深的同时,中非港口航运物流进一步畅通。海洋让四海联通,世界交融。港口建设则是海上交通的基础,满载货物的船舶在这里停靠启航。
大西洋几内亚湾岸边的詹姆士敦是加纳首都阿克拉的传统渔业社区。上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当地最贫困的区域之一,设施破旧不堪的旧渔港阻碍了当地渔业进一步发展。2020年8月,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让成千上万居民感到振奋。
2024年3月11日,一艘货轮在尼日利亚拉各斯莱基深水港装卸集装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莱基港公司供图)
功能齐备的码头,宽敞明亮的鱼市……历经三年多时间建设,一座现代化渔港已经完成,待移交加方正式投入使用后,这里将变成一个集渔民靠泊卸鱼、渔船维修,水产品储存、交易、生产加工等功能的综合体。
詹姆士敦居民保罗·奥乌苏难掩喜悦:“我们迫不及待想看到渔港投入使用,它将彻底改善渔民们的作业环境和生活水平,也将使詹姆士敦社区的整体面貌发生巨变。”
2016年,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对巴塔旧港进行的扩改建工程竣工,这是赤道几内亚建国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超级工程之一;2023年,由中国港湾承建的坦桑尼亚第一个现代化大型渔港——基卢瓦渔港项目奠基,作为坦桑政府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旗舰项目,预期成为激活其新经济领域增长点的重要抓手;2024年,由中企开发的尼日利亚莱基港迎来史上最大货轮,尼日利亚港口拥抱大型集装箱货轮的梦想变为现实。
以风为信,向海而兴。中企承建的一座座港口如同桥梁,将分散的非洲各国引向区域协同发展。深水行舟,大宗货物得以通达世界各处,一座座现代化港口犹如嵌在非洲绵长海岸线上的珍珠,闪耀丝路,联通中非命运与共。
2023年6月15日,一辆吊车在赤道几内亚巴塔市巴塔港装卸集装箱。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坦桑尼亚畜牧和渔业部部长阿卜杜拉·哈米斯·乌莱加表示,中国不仅在渔港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在农业和渔业技术方面提供宝贵帮助。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非洲国家农业和渔业产量显著提高,民众收入也显著提升。
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蓝色伙伴关系原则”,“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等文件。中非双方结成蓝色伙伴关系,中非蓝色经济合作机制和平台朝着多领域、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方向不断发展。“相信在共同努力下,中非将继续携手合作,在浩瀚大海中实现共同繁荣。”乌莱加说。(执笔记者:闫然;参与记者:杨臻、周楚昀、许正、聂祖国、凌馨、华洪立、李卓群)